不要挑战人性 - 成长,需要成熟的时机
一、误区
许多家长甚至根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够优秀,不能接受不同的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形成一种畸形的状况:经常会有学习好的学生没有被提供更好的超前学习资源,而学习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则被强行拉到同一个高度。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适合学习什么、缺乏什么能力,就盲目地给孩子报班,认为课外辅导班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归其原因是畸形的攀比心和对儿童学习的认知不全。
无论学习什么,受训练的儿童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超过未受训练的儿童,但当未受训练的儿童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让未受训练的儿童做同样的训练,后受训练的儿童马上就会赶上或超过先受训练的儿童。
家长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花这么多钱让孩子去培训机构学那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内容,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或者满足自己内心曾经的缺失呢?
二、寻找本质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没有足够的生理成熟度,就谈不上真正的心理与能力发展,而学习在那些所谓能提高孩子智商和认知能力的培训内容,基本上都没什么用。不仅如此,那些超出孩子认知能力的课程还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消磨孩子的学习动力,甚至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基因是生命大戏的绝对主角,环境是配角。
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跟父母有没有钱、重不重视教育关系不大,或许在孩子还是受精卵时就注定了。
肯定有人会问:“如果孩子的未来都是基因决定好的,那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要反问一句,难道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吗?这是许多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出现的偏差。
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无限游戏,没有最终目标,只要人还活着,这场游戏就必须玩下去。但要玩下去,就只能面对不确定性,接受游戏的结果可能会跟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否则很难玩下去。
一个人只有从小就坦然面对游戏的结果,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结果,才有不断玩下去的可能,而只有不断玩下去,才有可能翻盘,并最后品味到这场游戏的乐趣。
因此,对家长来说,教育孩子的关键绝对不是逼他们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逼他们考出好成绩,而是引导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锤炼出孩子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呢就是“我知道自己一定能行”的感觉,注意,这里用的词是“感觉”,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过程,而不是用理性说服自己从而得出的结论。)具备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孩子,无论今后从事怎样的事业,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可以借助时间的力量不断积累与前行,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正确做法
当孩子做一件事遇到挫折时,要给予支持,而不能直接替孩子做这件事,更不能打击孩子。
如果这位爸爸在儿子说“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时,能够用非常真诚的态度对他说“儿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而在儿子被爆炸的气球吓哭时,能够马上将他搂在怀里,用非常关心的态度告诉他“别怕,爸爸在这里”,那么这位爸爸跟儿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就建立起来了。当儿子再次面对困难时,他既能想起爸爸对他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又能想到,即使失败了,爸爸也愿意接纳自己。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增强了。
例如孩子上小学、中学时,那些小考试的成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这些考试当作练习就好了。但很多家长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强迫孩子学习,搞得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像在打一场场生死大战似的,在这种高压之下,孩子的心理将会发育成什么样子呢?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育”。
如果你只想着你的“孩子”如何能值更多钱,如何身价更高,天天想着要尽快将自己的“孩子”变现,自己尽快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那你把你的“孩子”当成什么了?你跟那些天天只想着让孩子考上好学校,甚至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顾教育规律地逼迫孩子学习的家长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个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事业的成果,并不在于是否能够马上升职加薪、马上赚更多的钱,因为有钱只是职业发展道路上一场战役的胜利,而不意味着整场战争的胜利。人生的战争,尤其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战争,是由无数场大小战役组成的,整场战争的胜负,是由实力、眼界和胸怀决定的。那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事业这个“孩子”成长得怎么样,只以金钱多少论英雄的急功近利的行为逻辑,完全是出于一种赌徒心态,拿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当筹码去赌博,终究会遇到发展瓶颈,对自己是很不负责的。
你能否赢得整场人生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胆识,有没有战略,有没有韧性,关键在于你是否真心热爱现在从事的事业,是否全身心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