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不等同于自控力,不能认为孩子只要能够延迟满足,就算是有自控力。

一、延迟满足的由来

米歇尔分别对这两个族群的孩子单独做了实验,发现两个族群里都存在这个现象,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延迟奖励,而没有父亲的孩子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等待那么久。并且,这个现象跟族群差异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米歇尔的团队陆续追踪调查了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们,发现当年在实验中能够抵御诱惑的孩子在进入青少年时期后,自控力、意志力与心理调节能力较强,并且更值得他人信赖。他们的SAT考试成绩也普遍较同龄人更高,成年后的职业发展也比较成功。

二、从被质疑到被推翻

现在,很多育儿书和公众号都会介绍所谓延迟满足的理念,教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不要马上满足,而要等一等,看一看,将所谓自控力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棉花糖实验的确反映了延迟满足的能力,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米歇尔认为这种能力来源于元认知能力,即主动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过程的能力。那些能够长时间等待的孩子往往会想出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唱歌、睡觉、看别的地方等。这些孩子意识到了近在眼前的棉花糖对自己有强大的诱惑力,因此有意识地想出了抵御这种诱惑的办法。

一颗棉花糖真的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米歇尔的挑战者很快就出现了。2013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理查德·阿斯林领导的团队重新做了一遍棉花糖实验。实验一开始,研究人员跟参加实验的孩子交代了规则之后就离开了房间。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准备对参加实验的半数孩子不遵守之前的承诺,有一半的孩子虽然等待了15分钟,却没有拿到他们一直期待的第二颗棉花糖。经历过欺骗的孩子在后续实验中不再愿意靠等待来换取更大的奖励,他们认为研究人员是不可信的,甚至觉得桌子上的棉花糖随时都有可能被研究人员拿走,于是转变态度,开始享受当下了。那些经历过欺骗的孩子愿意等待的时间大幅度减少,还不到那些没有经历过欺骗的孩子愿意等待的时间的四分之一。研究人员的欺骗行为让那些米歇尔眼中的愿意等待的优秀孩子马上变成了不优秀的孩子。

实验结果显示,能不能抵御得住棉花糖的诱惑与孩子未来发展得好不好没有半点关系。并且,实验得出一个令人心酸的结论——有钱人家的孩子普遍比穷人家的孩子更能抵御棉花糖的诱惑,更愿意等待,更倾向于信任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倾向。相比较而言,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尤其是非洲裔孩子、拉丁裔孩子等,更没有耐心多等一会儿,更加在乎眼前的第一颗棉花糖。

实验结果显示,能不能抵御得住棉花糖的诱惑与孩子未来发展得好不好没有半点关系。并且,实验得出一个令人心酸的结论——有钱人家的孩子普遍比穷人家的孩子更能抵御棉花糖的诱惑,更愿意等待,更倾向于信任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倾向。相比较而言,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尤其是非洲裔孩子、拉丁裔孩子等,更没有耐心多等一会儿,更加在乎眼前的第一颗棉花糖。

三位研究者一致认为,孩子的家庭条件才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家庭条件并不仅仅指经济条件,也指父母是否能为孩子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稳定感。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没有,因此对他们来说,等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收益。

穷人家孩子的父母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给孩子做出过多的承诺,即使答应了也可能会变成空头支票,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不愿意等待;

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则不同,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也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他们对孩子讲诚信,也更秉持公平、平等的价值观,对富人家的孩子来说,等待的收益要大于风险。因此,这些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更强。过往的经验告诉这些孩子,他们的父母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这让他们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并且对外部环境更加有控制感。

新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家庭能否为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稳定感,才是孩子能否在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