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壹文 项目 三五好友
读书笔记:《为何越爱越孤独》 2024-04-16

拆掉自恋的墙

我们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它们交织成一张网,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小我”。

这个“小我”,是我们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认知,是我们与周遭世界区分开来的意识。

有人认为不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有的人认为呢,追求快乐才是人生。

在这个“小我”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逻辑,我们在这个逻辑里面自以为是的过一生。然而,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这个“小我”,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成一堵坚硬的墙壁,隔绝了外界的目光,也阻碍了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刻联系的可能。

当我们沉迷于自己的“小我”,往往会产生一种控制欲,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试图用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对方,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去生活、去工作。我们误以为这样的改造是为了对方好,但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小我”在扩张自己的领域。每个人都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成为他人控制下的傀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请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任何人”

因此,唯有当我们放下那些执着、那些偏见,了解自己的逻辑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才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清醒地审视自己的思维。

要走出这种自恋的幻境,我们可以尝试两种方法。

首先,认识到自己因自恋而建立的自我实现预言。我们总是有一种自我实现欲望,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想法。例如,当一个人坚信自己在嘈杂环境中无法入睡时,他确实会失眠;而当他摒弃这种信念,他便能在喧闹中安然入梦。那些选择自杀的人,也是在坚守着这样一个想法:自己确实无能为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所求,而死亡,成了他们证明自己想法正确的方式。

其次,寻找愤怒的根源。当我们明白了愤怒的起源,我们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不再被无谓的愤怒所左右。我们应该更多的表达原生情绪,不是次生情绪。

我们往往在表达情绪的时候,也会带着情绪表达,这个时候,我们表达出来的可能不是那个事实给我们带来的情绪,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发酵之后的情绪,最原始的情绪会被遮盖掉,不要越想越气(这个就是次生情绪)愤怒和生气都是次生情绪,表达之前,我们要回忆下,最初的产生的情绪,可能是惦记,害怕,关心。所有次生的情绪,都不要表达出来,如焦虑等。


为什么我们越爱越孤独?

在亲密关系的交织中,我们总是希望对方按照我们所渴望的方式对待我们,而当对方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时,我们便可能陷入失望的漩涡。

这种在人际互动中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相对地,当对方真正以我们所期待的方式回应时,这种现象则被称为“认同”。

然而,并非所有人在投射时都怀抱着极高的期望;很多时候,即使对方未能顺应我们的意愿,生活依旧波澜不惊。但也有人,对这种期望的回应抱有极端的渴望,一旦未能如愿,便会心生“对方不爱我”的疑云。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处于投射性认同状态的人,往往感到孤独,因为他们看不见对方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他们期望对方放下自我,按照自己设定的模式来对待自己。他们并不真正渴望了解对方的真实面貌,因为他们不希望对方保持自我。与这样的人相处,心力交瘁,无论你如何付出爱意,只要不是对方所期望的方式,他就会感到不满。

投射性认同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逻辑。

首先是权力型,其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要听我的,否则就是不爱我”,这是一种支配欲的体现。

其次是依赖型,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就是不爱我”。

第三种是迎合型,逻辑是“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就必须接受我,否则就是不爱我”。

最后是情欲型,其逻辑是“我如此性感迷人,你必须感到满足并善待我,否则就是不爱我”。

在中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常被教育要听话,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形成了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延续到工作和恋爱关系中,而且在他们潜意识里,依赖被视为关系亲密的纽带。然而,过度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关系的失衡和焦虑。

权力型认同的人在恋爱初期表现得几近完美,因为他们全力以赴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但一旦感觉到失去掌控,便可能变得极端恐怖。由爱生恨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每个人都有投射的倾向,但当我们的爱变得过于执着于自己的逻辑,坚信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时,我们可能会将爱人推得越来越远。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越是执着于自己的投射,就越可能感到孤独。因此,当我们发现关系中出现了问题,就应该重新审视那些逻辑,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尊重和理解,才是对一个人最深切的爱——去爱那个真实存在的人,而非自己投射出的幻影。

不要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你只需要读懂对方。让他做自己,而不是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样子。

我们要学会爱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人,真实的人是有很多脆弱和缺点的,爱恋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太多爱上了一个想象中完美的人。

Not-By-AI